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升仙太子碑的字数尺寸
- 2、升仙太子碑的介绍
- 3、唐朝武则天的《升仙太子碑》的书体是?
- 4、升仙太子碑的特色?
- 5、升仙太子碑的碑阴题诗
升仙太子碑的字数尺寸
1、碑高7米、宽55米、盘龙首,龟驮。大周圣历二年二月初四,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,途中留宿缑山,游览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,遂撰此碑文。六月刻立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故事以比附自身。
2、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,今已不复存在,仅留此碑,高70米,宽55米,厚0.55米,盘龙首龟座高3米。
3、碑文33行,每行66字,行书和草书相间,接近章草书体。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《游仙篇》杂言诗、题名等,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、钟绍京之手。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。
4、升仙太子碑,碑文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书法作品。在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,今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。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,今已不复存在,仅留此碑,高70米,宽55米,厚0.55米,盘龙首龟座高3米。
升仙太子碑的介绍
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上,有升仙太子之碑。碑高7米、宽55米、盘龙首,龟驮。大周圣历二年二月初四,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,途中留宿缑山,游览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,遂撰此碑文。
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。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。
升仙太子碑,碑文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书法作品。在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,今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。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,今已不复存在,仅留此碑,高70米,宽55米,厚0.55米,盘龙首龟座高3米。
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并亲为书丹的。《升仙太子碑》的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,实则歌颂武周盛世。笔法婉约流畅,意态纵横。碑额“升仙太子之碑”6个字,以“飞白体”书就,笔画中丝丝露白。
唐朝武则天的《升仙太子碑》的书体是?
1、飞白体 武周圣历二年(公元699年)二月初四,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,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,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,并亲为书丹。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,实则歌颂武周盛世。笔法婉约流畅,意态纵横。
2、武则天所书的飞白体,除了具有飞白体的特征之外,且她每一个字的起笔处都像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,不但蕴含了太子晋驾鹤升天为仙的传说故事,同时暗含了她信仰的道教思想在内。
3、这块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(公元699)六月立,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。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,每行六十六字。有飞白书碑额。
4、杨剑虹在《武则天新传》中指出:“她写的《升仙太子碑》,集行书、飞白于一体,笔画中丝丝露白,深得飞白佳趣。飞白书上又配以鸟形,蕴含着太子晋乘鹤升天为仙的传说,借以抒发道教思想。
升仙太子碑的特色?
1、碑额书写升仙太子之碑6个大字,篆露白、为飞白体。碑阳为正文,碑文共33行,行66字,行草相间,笔划流畅。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、题名等,分别出自当时书法名家薛曜、钟绍京之手。字体神韵研华,遒劲有法,前人评为书法佳作。
2、唐朝武则天的《升仙太子碑》的书体是飞白体。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,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,转折处笔画突出,在书写中产生力度,使枯笔产生飞白,与浓墨、涨墨产生对比,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。
3、笔法婉约流畅,意态纵横。碑额“升仙太子之碑”六字,以“飞白体”书就,笔划中丝丝露白。碑文33行,每行66字,行书和草书相间,接近章草书体。
4、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并亲为书丹的。《升仙太子碑》的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,实则歌颂武周盛世。笔法婉约流畅,意态纵横。碑额“升仙太子之碑”6个字,以“飞白体”书就,笔画中丝丝露白。
升仙太子碑的碑阴题诗
碑阴中、下部有宋代题名和清代题诗,这里就后者略加论说。 升仙太子碑碑阴左边中上部的凿痕上,刻有一首七绝:“黄河嵩岳抱萦廻,中有缑山远客来。王子不还笙鹤断,夕阳呵笔下荒台。
欧阳询(557—641)字信本,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。唐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、弘文馆学士。工书法,字体劲险刻厉,于平正中见险绝,人称“欧体”。